消化道漂游記
消化道漂游記 (二) ——一覽“漂流溪”
記得,我們曾一起游過“圓形宮殿”。可是還沒游過食管“漂流溪”。要去消化道漫游非得經(jīng)過這條“千里江陵”不可。
“千里江陵”?您是說食管就像是“三峽”?是的。它是一條扁平的肌性管狀器官。食管的上端與咽相連,下段與胃的賁門連接。從咽到賁門,要通過頸部、胸部和腹部,食管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三個狹窄部,我們?nèi)绻麖拈T牙算起到第三個狹窄部止,它的全長約40厘米。這條漂流溪并不“筆直”,它沿著脊柱“山脈”,向下穿越頸部和胸部,相應地形成前后左右方向的輕度彎曲。請大家不妨用手摸摸自己的頸部,前面馬蹄形的節(jié)節(jié)相連的“軟骨頭”那是氣管,氣管后面就是食管的頸部“地段”了。好,現(xiàn)在我們準備通過“三峽”。
朋友們,看到了嗎?我們前方像漏斗樣的地方就叫做喉咽,它處在我們口咽的最下部,上起自會厭軟骨,下與食管相續(xù)。大家經(jīng)過這里時要注意,地勢狹窄啊,這就是號稱的“第一峽”!好,請大家坐好了,系好安全帶,互相照顧。開始!這時只聽導游小姐清脆的一聲:“漂”!說時遲,那時快,只見這里發(fā)生了一系列變化:先是各咽縮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縮,接著咽提肌也收縮,上提咽和喉、舌根就往后壓,會厭軟骨馬上就封閉喉口,以免我們掉進氣管,于是我們順著“津液”漂越過會厭,經(jīng)喉咽進入到了食管,順利通過“第一峽”!哇,太棒了!
穿過“第一峽”,我們似乎有點“穩(wěn)坐釣魚船”的感覺。這時導游小姐又趁機問大家道:怎樣?答:爽!不,更好的還在后頭呢!
有詩曰:“不知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。大家知道這“漂游溪”是怎么“構建”的嗎?好,那我就作個介紹吧。這食管壁約厚4毫米,別看它薄像一層紙,但它的韌性可強呢。平時,它的前后壁幾乎是貼近,如果我們自上而下看它,則是呈扁圓形;可是當食物吞下時,它就變?yōu)閳A形。真是個“能屈能伸的大丈夫”啊。
食管為什么會有這樣好的‘伸縮’功能?
原來食管具有消化管典型的4層結構。它的黏膜形成縱行皺襞向管腔突出。正常食管黏膜潤濕光滑,像是鋪著一層誘人的淺紅或淺黃色“植被”;黏膜下隱約可見血管像暗道一樣隱隱流淌。如果我們再深入到黏膜下層,便可看到許多較大的血管、神經(jīng)和淋巴管。另外,我們大家是不是覺得這里特別潤滑?是的,那是因為這里富含大量的黏液腺,它就像潤滑油一樣,保證管道滑行暢通。最后,我們不妨看一下這柔軟的管壁吧。剛才我們通過這食道的上1/3時,這段的管壁是由一種叫骨骼肌組成的,而即將通過的食管下1/3段,則是由所謂平滑肌組成的;中間1/3呢,則是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而成的。
說話間,我們繼續(xù)向下漂流,那個速度快得真有“飛流直下三千尺”的感覺,不知不覺間到了亮起“紅燈”的區(qū)域。這時只聽導游小姐說:大家注意了,我們到“二峽”了。
“二峽”不就是食管的第二狹窄部嗎?是的。這里可是人體重要區(qū)域之一呢。前有最大的“血道”與“氣道”在這里交叉,血道就是從心臟出來的升主動脈在這里繞個大彎(主動脈弓)變成降主動脈下到胸腔去了,氣道就是氣管在這里分叉成左右兩枝主支氣管而進入肺臟;后面呢,那便是硬梆梆的脊柱“山脈”。在這樣“前后夾攻”下,“軟綿綿”的食道只好縮緊自身而過了,這就成了“二峽”,真有謂環(huán)境造就“大丈夫能屈能伸”!
這時,我們只聽得一陣陣有節(jié)奏的“咚噠、咚噠”的“打鼓聲”,導游小姐說這是前胸心臟跳動的聲音。在這節(jié)奏感極強的旋律的伴奏下,我們又滑到了食管的第三狹窄部了。這個狹窄部不同前面兩個的地方是,有三大管道同時通過膈肌:除食管外,左后方是降主動脈,右前方有下腔靜脈,不過是“大路朝天,各走一邊”,但動靜脈這兩管是“大哥大”,而食管呢“能屈能伸”,那就只好再次委屈它緊縮一下通過橫膈膜到腹腔,這就成了第 “三峽”了。
這時,我不免想起了李白的“朝辭白帝彩云間,千里江陵一日還。”的名句。而今,我置身在這如詩如畫的食管“漂流溪”,真有點像是醉在夢里,樂而忘返!不過,我還想繼續(xù)往下游,欣賞那“土樓”的奇異風光……(待續(xù))